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,感受新时代兵团城市的建设成就,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分团委积极响应自治区团委、校团委的号召,学院9名学生和2名教师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,前往可克达拉市开展调研学习活动。第一站通过参观城市规划馆、走访知名企业、聆听老一辈兵团人的故事,师生们深刻体会到兵团人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的精神,并对可克达拉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
可克达拉市规划馆——从戈壁荒滩到现代化新城
清晨,实践团队来到可克达拉市规划馆。一进入展馆,巨大的城市沙盘和影像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。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可克达拉市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:十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,而如今,它已成为一座规划科学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。师生们通过图片、视频和模型,直观地了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、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。展馆内特别展示了可克达拉市如何依托兵团资源,打造“军垦文化+生态旅游”的特色发展模式。

伊力特酒文化馆——一杯酒里的兵团创业史
离开规划馆后,团队来到新疆著名企业——伊力特酒业的文化馆。在文化馆内,师生们看到了酿酒工具、珍贵的历史照片,以及企业如何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新疆白酒行业的领军品牌。企业讲解员道:“伊力特的发展离不开兵团精神的支撑,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,同时积极开拓市场,让兵团产业走向全国”

伊帕尔汗产业园——薰衣草香里的乡村振兴
上午的最后一站是伊帕尔汗薰衣草产业园。一进入园区,浓郁的薰衣草香气扑面而来。师生们参观了薰衣草种植基地、精油提取车间和产品展示中心,了解了薰衣草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。企业不仅带动了当地职工增收,同时依托薰衣草产业,发展旅游业和文创产品,形成了“农业+旅游+文化”的融合发展模式。

聆听老兵故事,传承兵团精神
为深入感悟兵团精神的时代内涵,团队专程走访慰问了李质龙、闫欣秋两位军垦老人,通过面对面交流,在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。
在李质龙家中,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,结合胸前佩戴的“人民警察荣誉勋章”,深情回顾了上世纪中叶响应党的号召、从山东奔赴伊犁的峥嵘岁月。他详细讲述了与战友们在 “亮剑团” 精神感召下,将戈壁滩变为万亩良田的奋斗历程,生动诠释了 “党指向哪里,就战斗在哪里” 的忠诚担当。谈及四代人扎根边疆的选择,老人语气坚定:“献了青春献子孙,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承诺。如今可克达拉的发展成就,正是当年奋斗的初心所在。” 他还向师生展示了用平板电脑整理的革命史料,叮嘱青年学子要将兵团精神代代相传。

随后,团队走访了95岁的闫欣秋老人。作为1950年随王震将军进疆的第一代军垦人,老人拿出珍藏的55张奖状和自费12万元出版的回忆录《可克达拉之恋》,讲述了75年来扎根边疆的经历:从住地窝子、喝碱水的垦荒岁月,到与哈萨克族群众结对共建、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,再到离休后35年坚持宣讲兵团故事的坚守。他特别提及早期参与 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 模式探索的经历,寄语青年要传承奋斗精神,为边疆发展贡献力量。

此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,可克达拉的发展奇迹源于兵团精神的滋养。从规划馆读懂“以城聚产、以产兴城” 的发展智慧,从企业实践学到“创新驱动、品牌引领”的经营之道及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的价值。两位老军垦的故事,让大家真切理解“忠诚”与“坚守”的分量——兵团精神不是历史符号,而是实干火炬。同学们表示,将以专业所长服务边疆,让青春在兵团大地绽放光彩。